2020稻種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高峰論壇在桂召開 打造產學研融合新模式 | |||||||
|
|||||||
9月18-21日,由MG娱乐/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稻種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高峰論壇在廣西南寧隆重召開。在論壇開幕式上,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指出,在現代基因組學迅速發展的新時期,舉辦“稻種資源基因發掘與創新利用高峰論壇”意義重大。會議源于1998年國家啟動的第一批973項目,構建了我國水稻、小麥和大豆的核心種質和微核心種質,廣西稻種資源數量多且類型豐富,具有較大的發掘與創新利用潛力,希望與會專家們充分利用此次論壇的交流機會,共同應對作物資源研究利用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將稻種資源的研究利用推上新的臺階。論壇發起人、我校農學院李自超教授介紹了開展稻種資源基因發掘與利用的時代背景,講述了論壇發起的初衷和意義,并希望通過探索以共建共享為基礎的產學研新模式,優化學術和產業界的資源配置,集學術與產業界之合力,共同為稻種資源創新與利用的研發增速提質。 論壇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賈繼增研究員、黎志康研究員、韓龍植研究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鄧國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葛頌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孫傳清教授、隆平高科副總裁種業研究院院長楊遠柱研究員等20位嘉賓圍繞稻種資源基因發掘、創新利用、分子育種及其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融合等議題做了精彩報告,與會代表就相關議題開展了熱烈討論和交流。 此外,大會還組織與會代表參觀考察了位于廣西農業科學院里建基地的水稻微核心種質巢式關聯作圖(MCC-NAM,Mini Core Collection based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群體以及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的田間表現情況。作為MCC-NAM群體的創制單位,我校農學院李自超教授團隊自1998年開始開展水稻核心種質及其微核心種質研究以來,經歷了21年堅持不懈的創新,自2009年起又歷時11年創建了這套MCC-NAM群體,李自超教授從理論和應用方面解析MCC-NAM遺傳群體在基因高效發掘和育種利用上前景,與會專家現場考察了種植在廣西農科院的21000余份的MCC-NAM遺傳材料。該群體擁有豐富的組合類型、高度的多樣性和高精度的重組交換,是全球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優異基因發掘、遺傳基礎解析和分子設計育種等研究和開發的理想群體,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認可,對稻種資源保護和利用給予充分肯定。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MG娱乐/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廣西農業科學院發起并牽頭成立了稻種資源優異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聯盟,共有26家單位在會議現場舉行了聯盟成立簽約儀式,期望集學術與產業界之合力,聚力于為稻種資源創新與利用的研發增速提質,打造水稻種業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重大需求。 責任編輯:李珊
|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