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裹初雪,圍坐話當年——農學院許啟鳳教授專訪側記 | |||||||
|
|||||||
2020年11月21日下午,農學院黨委工作室采訪小組在西校區新樓1005會議室對許啟鳳老先生進行了專訪。窗外是寒風裹初雪,屋里是圍坐話當年。一問一答中,我們看見了許啟鳳先生的生命大河,感受到他的愛國情和農學情。 92歲高齡的許啟鳳老先生一路踏雪前來,步履穩健一如當年,樸素的衣著彰顯著農大人的樸實,神情從容同大家問好。記者一提起老先生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老先生就眼里帶光,講到關鍵處,就激動地用手勢比劃出方位,“我們部隊駐扎在山溝,旁邊是一片大平原,我們做著反敵人空降的準備。另一方面,我們搶修鐵路,保障運輸安全。”雖然已經時隔數十年,老先生仍然對年輕時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別樣芳華記憶猶新。從老先生的言語神態中,我們分明看見了那個一腔熱血,頂天立地的少年,更觸摸到老先生始終和祖國共振的脈搏。 抗美援朝勝利后,老先生復員到高教部,但高教部優良的工作條件,也挽留不了老先生投入遺傳育種研究的赤誠之心。他講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心里就暗暗地有一個想法,研究遺傳育種。”篤定的眼神一如當年。1956年時,米丘林學派和摩爾根學派爭執不下,在這場旋渦中,老先生堅持自己“科學必須有實驗研究做依據”的觀點態度,選擇了摩爾根理論,也在那時來到農大當研究生,師從李競雄教授。多年的求學、研究經歷讓老先生對遺傳育種情根深種,這一種,就是幾十年,一輩子,懷著對初心的堅守,懷著對真理的敬畏,老先生種出了造福廣大人民的農大101、農大108、CF3240,種出了桃李滿天下的盛景。 在教學工作中,老先生也從不滿足于已有的水平,放低對自己的要求,而是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隨著教學工作的實踐,老先生也越來越感到自身知識儲備的欠缺,他主動提出到復旦大學進修遺傳研究。在更高標準的要求下,謙遜求教,刻苦鉆研。從復旦回到農大后,老先生一邊搞教學,一邊開始搞科研,培育玉米雜交種,先后培育了農大101-108等8個雜交種。這些雜交種既是高產的,又是優質的,籽粒中的賴氨酸和色氨酸含量特別高。其中農大101在新疆的推廣,使喀什地區少數民族人民擺脫流行病癩皮病的苦惱;農大108的項目成功,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產量,也提高了玉米的營養品質。而退休后的老先生,也從未放下遺傳育種、造福勞動人民的責任重擔,依舊埋頭苦干。2019年,許老師的汗水與心血凝聚成CF3240新品種獲得全國審定。 “我就想著一畝提高十斤,那一億畝就是十億斤。”老先生就是從這個樸素的想法出發,埋首于科研生活,無怨無悔地奉獻出自己的一生,如今,初心尚在,熱血不涼。“奉獻,執著,創新”的信條,老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以深沉的愛國情農學情,以對真理的奉獻去踐行,現在,他把這句話送給了我們。“特別是創新,不能永遠走在別人的后面,要開拓要拿出自己的東西。”老先生一再強調。時代在變,不變的是農大人農學人的初心和使命,老先生的這些話,我們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以許啟鳳老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農學人,永遠在堅守,永遠在突破,是我們踏實做人的榜樣,是我們農學情懷的引航,激勵著我們繼續為農業領域開疆擴土,為時代需求奉獻自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將愛國情農學情,將真理的火把傳遞下去。 文字:趙雨軒 攝影:段博巍 責任編輯:李珊 |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